一、选择题:本题共24 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符合题目要求的。
1.表 1
坑号 | 发掘器物 | 基本特征 |
3号坑、8号坑 | 铜尊、铜囊、铜靓 | 与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相似 |
3号坑、4号坑 | 玉琮 | 文化因素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 |
3号坑、7号坑、8号坑 | 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玉戈 | 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 |
A.古蜀文明曾领先于全国 B.青铜器的使用范围广泛
C.早期区域文明间的联系 D.多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步
2.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记载,光武时期,锡光、任延为交趾、九真两郡太守,“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这些举措的实施有利于( )
A.郡县制度在西南地区推行 B.区域文化的发展与民族融合
C.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 D.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3.北宋时,很多州县官为诉讼之务缠身,成群百姓聚于州县治所,呈牒投诉,或“狱讼尤多”,或“诉者纷然”,或“讼坌入”,以至“讼牒日日堆几案,索裁决”。南宋时,官员难以应付的“滞讼如山”,“或继以烛,事犹不决者”。这反映出,两宋时期( )
A.法制体系相当完善 B.民众法律观念增强
C.官民法律素养较高 D.契约关系不断弱化
4.明清时期,特别是实行班匠银制度后,投放市场的手工业产品数量迅速增加,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手工业的商品值只占当时国内市场上商品总值的10%以内。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发展迟缓 B.小农经济逐步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