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9月联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
2023年是我国乡土文化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过去这些年热度不断升高的“村晚”,在文旅部等相关部门的推动下,今年以新的形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村超”“村BA”继“村晚”而起,火爆异常,并逐渐升级为全国性比赛,为文旅融合的大潮加入了体育元素,进一步盘活了基层文化资源,使当代中国乡土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
适配农村新场景的文化新创造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状鲜明体现在文化领域。说起农村,人们总会联想到匮乏的文化设施、单调枯燥的文化生活。追溯“村晚”“村超”“村BA”等的历史,会发现它们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有了数十年的积淀。如今,它们之所以获得现象级关注、迎来爆发式成长,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则在于新时代中国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新场景。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农村的“文娱”方式和乏味生活,已变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仅靠“文化下乡”的单向输送,既无法真正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无法有效激发乡土社会蕴藏的巨大文化能量。同时,因为农业生产技术提高而增加的“农闲”也需要健康的文化活动来填充。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并推动着乡土文化沿着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轨道发生内在而自觉的变革。
于是,从“村晚”到“村超”再到“村BA”,各种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文化活动应运而生,成为适配农村新场景的文化新创造。早在1919年,李大钊就说过,“要建设光明的农村,农民就一定要有文化”。100多年后的今天,植根于神州大地的“村字号”文化活动,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为平台,创意满满,活力四射,既充满乡土文化特有的泥土气息,让人感到亲切而随和,又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精气神,叫人由衷地感动和振奋。新时代的中国农民正以充沛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行着属于自己又惠泽全体的文化创造,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答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乡土文化和互联网的双向奔赴
纵观“村晚”的异军突起、“村超”“村BA”的破圈传播,有一股重要力量在支撑着这些来自乡野田间的“文化盛宴”。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文化传播力、资源集聚力和产业拉动力。
如前所述,“村晚”“村超”“村BA”都是乡土社会长期孕育积淀的产物。而这些民间文化活动及其参与者在更大范围内被“看见”,大都是由于和互联网的“邂逅”。正因为搭载了网络这一最时尚的媒介平台,这些最乡土的文化活动才得以突破地域、交通等条件限制,从现实中的“乡村一隅”走向网络里的“社会全域”,在空前广阔的平台上展现魅力,吸引关注,吸引了方方面面的资源,进而促成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孕育、形成和壮大。
这场乡土文化活动和互联网的双向奔赴启示我们:新技术新媒介是当下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要素。发挥互联网作为文化传播平台和创造手段的双重作用,让优质内容和优质平台相得益彰,是当代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诉求。推动“村字号”文化活动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必须在继续保持“乡土味儿”的同时认真打好“网络牌”。
科学把握“村字号”的溢出效应
文化自觉在本质上是对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的调动。乡土文化自觉一旦被唤醒,就会生发出无穷的力量,指引和推动人们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村字号”文化活动既有歌舞演出、体育赛事等具体内容,又从整体上推动了当地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活动还推动了经济繁荣。数据显示,今年三天两夜的“村BA”总决赛期间,台江县共接待游客18.1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516万元。
“村字号”文化活动在人民群众中的美誉度,及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溢出效应”充分说明,文化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社会发展的伟力蕴藏在群众之中。当基层群众的文化热情和创造力被释放,就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而“村字号”文化活动最大的特点是对村民主体性的尊重,正是鼓励村民勇于站到舞台中央、大胆奔跑在赛场上,才打开了这些活动成功的大门。
在“村晚”“村超”“村BA”的带动示范下,“村字号”的队伍正在不断壮大。面对热火朝天的“土味儿”文化活动,在赞赏和鼓励的同时,我们还应多一些冷静思考。比如,如何深化对新时代乡村振兴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科学总结和有效推广“村字号”文化活动的经验,加强顶层设计和深度宣传,促进各地乡村文化活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防止过度营销、简单移植、跟风照搬……解决好这些问题,方能为乡土文化建设提供更持久的动力。
这是一个文化自觉的时代,这是一片文化自信的土地,这里生活着充满文化创造力的人民,扎根于脚下的这片土地,就一定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摘编自胡一峰《“土味儿”文化活动唤醒乡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