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我们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这个关系网络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儒家最考究的“人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而后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群己界线从来也是不清不楚的,国也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推出来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重新审视费孝通水波纹比喻之后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费孝通心目中的“差序格局”是一种立体多维的结构,既包括横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远近亲疏的“差”,也包含纵向的等级化的“序”。依我看,这个讲究尊卑上下的差序格局靠四个基本机制来维系。
第一,通过权利与义务的失衡来维系尊卑大小的差别,而这种不平衡不对称又经由一系列伦理规范而加以合法化。在这个机制下, 位在上者比位在下者享有更多的权利,也因此而可以对位在下者施行权力;而位在下者则对位在上者负有更多的义务,特别是服从或听话的义务 ,同时在权利和权力两方面则处于劣势。例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四伦都体现着这种权利与义务不对称不平衡的特点。而当朋友关系发展到结义兄弟时, 上尊下卑的不对称机制便会通过“兄弟”一伦的规范而发挥作用。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后的关系模式以及梁山泊众好汉之间的等级差别便是这方面的例子。
第二,通过对资源的控制来维系尊卑大小的差别。以家庭生活为例,家长通过“家产共有”的方式而使其他成员依附于自己。根据同一逻辑,在帝国时期,皇帝可以随意剥夺其臣民的私有财产,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第三,通过非正式的礼俗和正式的法律来惩罚敢于向尊卑上下差序提出挑战的社会成员,并因此而进一步巩固建立在差等之上的秩序。前者如位于下者不可以对位在上者直呼其名;后者如《大清律》规定,杀夫罪要重于杀妻罪,伤害兄长之罪重于伤害幼弟之罪,而辱骂父母的逆子甚至可以判处绞刑。这里,罪行和惩罚之轻重取决于罪犯与受害者之间的等级关系。以下犯上,自然要罪加一等,因为在私人生活中的犯上往往会埋下在公共生活中作乱的种子。这便是孔子说的:“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第四, 通过某种制度化的社会流动渠道使许多人得以逐渐或突然提升自己的社会位置, 从而获得更多的权力和尊严。这种流动机制在改变个人位置的同时强化了尊卑上下的等级结构本身 ,因为每一个历尽艰辛爬到上层的人都自然会尽力维护尊卑之差等,以便自己可以充分享受苦尽甜来的满足。这在私人生活中便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之后的变本加厉;在科举制度中是“十年寒窗苦 ,终为人上人”式的踌躇满志;在官场上则是“一朝权在手 ,便把令来行”的迫不及待。
(摘编自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
材料三:
当社会急剧转型、农村迅猛发展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从《乡土中国》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这一层面的意义,我们便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用不同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的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但是局限于乡土社会的层面,在此书中的“差序格局”仅主要适用于亲属关系及其投影的地缘关系。这一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黄光国在其书《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继承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三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则分别适用着不同的交际法则——公平法则、人情法则以及需求法则,以此来分析中国人情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及其思考过程。这种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是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并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的一种很好的例证。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结构的格局是“差序格局”,是从自己这个中心向外推出去的,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
B.阎云翔认为,差序格局中不同等级的权利与义务是失衡的,这种失衡性会经由一定的伦理规范调整加以均衡化。
C.阎云翔认为,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不仅有横向上的亲疏远近的关系,而且有着纵向上的讲究尊卑上下的等级化特征。
D.梁治平与费孝通观点相似,他认为传统不只是曾经的过去,也是当下的存在,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形象化的比喻,阐述“差序格局”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接着论述了这一社会结构格局“推己及人”的联系方式,强调了“克己”成为重要德性的原因。
B.材料二从伦理规范、资源控制、奖惩机制以及社会流动诸方面,阐明讲究尊卑上下等级差异的传统社会结构“差序格局”得以维系的原因。
C.材料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索了《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虽然作者否认 “差序格局”理论在当代的适用性,但是也有人延续发展了这一理论。
D.“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3.下列说法中,和“差序格局”中“推己及人”的特征表述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B.“其身正,不令而行。”
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材料二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作简要说明。
5.如何有效避免“差序格局”在现代生活中产生消极影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Ⅱ
十六岁的夏天
罗荣
16岁那年我即将初中毕业,我报考了师范。我知道考上师范不仅可以早几年参加工作,每个月还有生活补贴。奶奶的药罐子和我们兄弟俩的学费,已把父母的脊背压成了两张弓。
中考结束后,我找到了同村做织鞭工的小梅,想去织鞭。
父亲知道了我要去织鞭,什么也没说,默默把家里唯一的一辆自行车链条上了油,调试前后闸,还特意安上了一个新铃铛。
第二天,我骑着自行车跟着小梅到了鞭炮厂。小梅把我带到一个高个子女人面前,让我喊桂姨。她向桂姨说了我的情况,桂姨打量了我一下问:“想当织鞭工?”我点点头。
小梅连忙说:“他可聪明了,如果不是家里困难,他能考到北京上大学。”桂姨笑了,让我留下来试工。
织鞭女工们陆陆续续来了,她们盯着我嘻嘻哈哈笑,说我是万花丛中一点绿,我窘得脸通红。
女工们都很关照我。年长的婶子手把手教我织鞭,一个穿红衣服的姐姐叫我明天戴一双薄手套来,不然用不了几天,手就会皲裂得像枯树皮。我很感激,把织鞭的要领牢牢记在心中,学着把颗颗散鞭串起来。桂姨过来看了我织的鞭说:“不错,鞭织得紧密,可以留下。”
“真的?”我激动地问。
半个月后,有人喊父亲到县城做工,早上去,晚上回来。这样我没有自行车骑了。小梅建议我:“你跟桂姨说说,看能不能把散鞭称到家里织。”
我结结巴巴地把称散鞭到家织的想法说了,桂姨答应了我。
掌灯的时候,父亲回来了。他看到蛇皮袋里的散鞭,叮嘱我说好好干,别给老罗家丢脸。父亲又吩咐母亲把那间空着的猪圈收拾出来给我放鞭,不许任何人带着火星靠近这间猪圈。
第二天傍晚,我正在织鞭,前院的二强子来我家玩。二强子在院子里四处张望,我问他找什么。他问我:“你没有留点?”
我不解:“留啥?”
“鞭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当织鞭工,当然要扣下散鞭。”
我摇头:“怎么能这样做呢,这不是坑桂姨嘛!”
二强子也摇头:“就你实心眼儿,扣下散鞭就省下过年买鞭炮的钱了。”